第439章今年稻谷种的这么快,都是你的功劳
堂堂一个侯爷,还是开国功臣,说杀就杀!
甚至都没有经过三法司审问!
皇帝实在是太让人害怕了!
徐妙锦惊慌地看着徐允恭。
“大哥,你们得赶紧去打听清楚,老爷子肯定已经有了储君人选,一定是这样!不能再耽误时间了,这事儿至关重要!要是晚了……”
徐妙锦没有把话说完,但大家都明白她的意思。
中山王府,似乎已经被一股死亡的气息笼罩了。
徐允恭的脸色也很是凝重,他小声嘀咕道。
“老爷子会不会其实没有其他意思?”
徐妙锦看着徐允恭,急切地说道。
“大哥,都这个时候了,你就别再自欺欺人了!”
“不论老爷子是否有其他想法,咱们都得赶紧想办法自救!”
“书院的事情才刚刚起步,若老爷子动手速度太快,我们根本没有任何自保的能力!”
洪武二十五年二月,天气逐渐暖和起来。
但人们的心里,却依旧像冬天一样寒冷。
庐州侯郑用,在短短三天之内,就被朱元璋以谋逆大罪给灭了满门。
这一消息让百官惊恐万分,中山王府更是人心惶惶,整个大明都为之颤抖。
十二年来,自从胡惟庸、李善长的大案之后,大明一直相对平静。
朱元璋也明白杀戮太多,不利于国家稳定。
所以从洪武十三年开始,他便收敛了杀戮,还大规模裁撤了锦衣卫的军卫,就是为了让百官安心,全力投入国家建设。
但谁也没想到,到了洪武二十五年,年迈的朱元璋又突然开始大开杀戒。
这一行为释放出的信号,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安。
若只是杀了文英豪,大明的百官可能还不会这么惶恐。
毕竟文英豪是罪有应得,被抄家灭门也是情理之中,甚至还有人会觉得大快人心。
可郑用突然被指控谋反,接着就被锦衣卫灭了门,这一系列事情发生得太突然,让百官们人心惶惶。
而且,这件事没经过三法司的审查,是朱元璋直接动用锦衣卫,残暴地灭了郑家。
郑用身为庐州侯,跟着朱元璋打过天下,还是中山王徐达的先锋官,身上有诸多荣誉,可朱元璋却丝毫没有留情,说杀就杀!
应天城内顿时陷入了一种紧张、诡异的氛围,人人自危。
所有人都猜不透朱元璋到底在谋划什么,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借着郑用的事情,牵扯出更多的人。
不过,在郑用死后的第三天,应天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。
朱元璋似乎没有再追究其他人,这才让文武百官稍微安心了一些。
这便是朱元璋!
他的心思,永远让群臣捉摸不透!
东南沿海,大明宝船的建造工作,正紧张的进行着。
两艘巡洋小舰已经完工,还有一艘长44丈4尺、宽18丈,有着9桅12帆的大船还在加紧建造,最快七月份就能下水。
这可是超级战舰!
当时大明的造船技术,绝对是世界顶尖水平。
朱元璋是个好面子的皇帝,他觉得中原内陆就算穷一点也没关系,但要是对外展示,就一定要展现出大明强大的国威。
所以对于这次下西洋的船只,他的要求非常高。
光有船还不行,工部也在忙着建造虎蹲炮。
按照宝船上下五层的配置,船首、船尾和侧舷加起来,至少需要三十门虎蹲炮才能满足需求。
在明朝,地方是不允许私自建造火器的,这属于机密中的机密。
所有的火器,都由应天工部的军器铺制造。
虎蹲炮的制造要求极高。
若是用杉木,在发射火炮时,会因为热度太高,容易炸膛。
而优质的铁梨木都快被砍光了。
好在大明打下了交趾,那里是雨林地带,木材资源丰富,能够满足明廷对铁梨木的需求。
交趾。
解缙收到工部的调令后,便将一批批砍伐好的铁梨木装了车。
今日,便要将这些铁梨木运往应天。
“咳咳咳!”
在押送木材的队伍里,传来一阵咳嗽声。
“老黄,你都咳嗽一天了,等会儿到了云南驿站,还是找个郎中给看看吧!”
有个士兵关心地问道。
那个叫老黄的士兵虚弱地摆了摆手。
“就是受了点风寒,没啥大事。”
“你什么时候开始咳的?”
“就今天,身上一会儿热一会儿冷的,估计是染上风寒了,就是小毛病,不碍事,把木材送到工部才是要紧事。”
“好!”
作为六朝古都,应天城的春日,景色优美迷人。
通淮门外,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。
此时,一老一少正慢慢朝前走着。
“马爷爷,你说出来看看,到底是看什么呀?还特地跑到城外来。”
朱元璋迎着温暖的阳光、微风,看着眼前的浅草,抬起手向前方指了指。
“看他们。”
他说的“他们”,指的是正在劳作的庄稼汉。
朱小宝有些疑惑。
他知道老爷子一直很关注农时,但现在稻田里的稻子都已经种好了,田埂上也没几个老农在忙碌了。
朱元璋笑着说道。
“你晓得今年农户的稻子,为何种得这么快吗?”
“呵呵。”
“都是因为你的代耕架。”
提起代耕架,朱元璋一脸的得意。
“你这看似简单的发明,在全国推广后,引起了很大的反响,百姓的耕种效率提高了不少,所以今年的农耕这么快就完成了。”
朱元璋又道。
“但咱带你来可不是看这个的,咱要带你去看大明的税收!”
去年因为小冰期,秋收受到影响,田税没能按时上交。
眼下,各地方官府都在组织补收税款的工作。
今天朱元璋心情不错,可能是想到去年没收到的税收终于要进国库了。
国库充实了,很多事情就能推进了,所以他心情很好。
朱小宝点了点头,陪着朱元璋朝郊外的村子走去。
朱元璋喝了口茶,笑着对朱小宝道。
“每年京城地区的税收,都是最让咱满意的,他们总能按时按量把田税交上来。”
说着说着,两人就来到了城郊的一个村头。
这里围了很多百姓,还有一些身着皂衣、头戴黑高冠,帽子上插着红羽毛的官府小吏。
朱元璋对朱小宝道。
“这些官吏都是来收田税的。”
甚至都没有经过三法司审问!
皇帝实在是太让人害怕了!
徐妙锦惊慌地看着徐允恭。
“大哥,你们得赶紧去打听清楚,老爷子肯定已经有了储君人选,一定是这样!不能再耽误时间了,这事儿至关重要!要是晚了……”
徐妙锦没有把话说完,但大家都明白她的意思。
中山王府,似乎已经被一股死亡的气息笼罩了。
徐允恭的脸色也很是凝重,他小声嘀咕道。
“老爷子会不会其实没有其他意思?”
徐妙锦看着徐允恭,急切地说道。
“大哥,都这个时候了,你就别再自欺欺人了!”
“不论老爷子是否有其他想法,咱们都得赶紧想办法自救!”
“书院的事情才刚刚起步,若老爷子动手速度太快,我们根本没有任何自保的能力!”
洪武二十五年二月,天气逐渐暖和起来。
但人们的心里,却依旧像冬天一样寒冷。
庐州侯郑用,在短短三天之内,就被朱元璋以谋逆大罪给灭了满门。
这一消息让百官惊恐万分,中山王府更是人心惶惶,整个大明都为之颤抖。
十二年来,自从胡惟庸、李善长的大案之后,大明一直相对平静。
朱元璋也明白杀戮太多,不利于国家稳定。
所以从洪武十三年开始,他便收敛了杀戮,还大规模裁撤了锦衣卫的军卫,就是为了让百官安心,全力投入国家建设。
但谁也没想到,到了洪武二十五年,年迈的朱元璋又突然开始大开杀戒。
这一行为释放出的信号,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安。
若只是杀了文英豪,大明的百官可能还不会这么惶恐。
毕竟文英豪是罪有应得,被抄家灭门也是情理之中,甚至还有人会觉得大快人心。
可郑用突然被指控谋反,接着就被锦衣卫灭了门,这一系列事情发生得太突然,让百官们人心惶惶。
而且,这件事没经过三法司的审查,是朱元璋直接动用锦衣卫,残暴地灭了郑家。
郑用身为庐州侯,跟着朱元璋打过天下,还是中山王徐达的先锋官,身上有诸多荣誉,可朱元璋却丝毫没有留情,说杀就杀!
应天城内顿时陷入了一种紧张、诡异的氛围,人人自危。
所有人都猜不透朱元璋到底在谋划什么,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借着郑用的事情,牵扯出更多的人。
不过,在郑用死后的第三天,应天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。
朱元璋似乎没有再追究其他人,这才让文武百官稍微安心了一些。
这便是朱元璋!
他的心思,永远让群臣捉摸不透!
东南沿海,大明宝船的建造工作,正紧张的进行着。
两艘巡洋小舰已经完工,还有一艘长44丈4尺、宽18丈,有着9桅12帆的大船还在加紧建造,最快七月份就能下水。
这可是超级战舰!
当时大明的造船技术,绝对是世界顶尖水平。
朱元璋是个好面子的皇帝,他觉得中原内陆就算穷一点也没关系,但要是对外展示,就一定要展现出大明强大的国威。
所以对于这次下西洋的船只,他的要求非常高。
光有船还不行,工部也在忙着建造虎蹲炮。
按照宝船上下五层的配置,船首、船尾和侧舷加起来,至少需要三十门虎蹲炮才能满足需求。
在明朝,地方是不允许私自建造火器的,这属于机密中的机密。
所有的火器,都由应天工部的军器铺制造。
虎蹲炮的制造要求极高。
若是用杉木,在发射火炮时,会因为热度太高,容易炸膛。
而优质的铁梨木都快被砍光了。
好在大明打下了交趾,那里是雨林地带,木材资源丰富,能够满足明廷对铁梨木的需求。
交趾。
解缙收到工部的调令后,便将一批批砍伐好的铁梨木装了车。
今日,便要将这些铁梨木运往应天。
“咳咳咳!”
在押送木材的队伍里,传来一阵咳嗽声。
“老黄,你都咳嗽一天了,等会儿到了云南驿站,还是找个郎中给看看吧!”
有个士兵关心地问道。
那个叫老黄的士兵虚弱地摆了摆手。
“就是受了点风寒,没啥大事。”
“你什么时候开始咳的?”
“就今天,身上一会儿热一会儿冷的,估计是染上风寒了,就是小毛病,不碍事,把木材送到工部才是要紧事。”
“好!”
作为六朝古都,应天城的春日,景色优美迷人。
通淮门外,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。
此时,一老一少正慢慢朝前走着。
“马爷爷,你说出来看看,到底是看什么呀?还特地跑到城外来。”
朱元璋迎着温暖的阳光、微风,看着眼前的浅草,抬起手向前方指了指。
“看他们。”
他说的“他们”,指的是正在劳作的庄稼汉。
朱小宝有些疑惑。
他知道老爷子一直很关注农时,但现在稻田里的稻子都已经种好了,田埂上也没几个老农在忙碌了。
朱元璋笑着说道。
“你晓得今年农户的稻子,为何种得这么快吗?”
“呵呵。”
“都是因为你的代耕架。”
提起代耕架,朱元璋一脸的得意。
“你这看似简单的发明,在全国推广后,引起了很大的反响,百姓的耕种效率提高了不少,所以今年的农耕这么快就完成了。”
朱元璋又道。
“但咱带你来可不是看这个的,咱要带你去看大明的税收!”
去年因为小冰期,秋收受到影响,田税没能按时上交。
眼下,各地方官府都在组织补收税款的工作。
今天朱元璋心情不错,可能是想到去年没收到的税收终于要进国库了。
国库充实了,很多事情就能推进了,所以他心情很好。
朱小宝点了点头,陪着朱元璋朝郊外的村子走去。
朱元璋喝了口茶,笑着对朱小宝道。
“每年京城地区的税收,都是最让咱满意的,他们总能按时按量把田税交上来。”
说着说着,两人就来到了城郊的一个村头。
这里围了很多百姓,还有一些身着皂衣、头戴黑高冠,帽子上插着红羽毛的官府小吏。
朱元璋对朱小宝道。
“这些官吏都是来收田税的。”
ַhttps://mdlly.com/xs/2/2079/541717.htmlֻûhttps://mdlly.comܸʵĶ顣
ܰʾ س[Enter] Ŀ һҳ һҳǩ´μͽڴ˾ٱ